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2022年台州市教育局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来源: 最后更新:22-09-26 05:49:57

导读:近日,台州市教育局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现将主要内容发布如下。

  2022年台州市教育局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近日,市教育局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现将主要内容发布如下:

  一、优化课后服务方案

  1.做好学生及家长需求征询。课后服务方案制定前,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告知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做好课后服务相关事项的介绍,并结合调查问卷掌握学生及家长意愿,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征询学生及家长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制定校本化课后服务方案,做到“一校一案”。

  2.做好课后服务方案公示。方案制定后,学校要通过公示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方案应明确服务时间、服务程序、服务内容、人员安排、收费方式和安全管理等内容,要细化课后服务课程安排表,明确课程时间、内容、场所等。学校每学期开学初要将制定的方案提交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做好课后服务迭代升级。学校要密切关注课后服务开展成效,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变化,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及学校实际,确定更新周期,做好课后服务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的迭代升级。

  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4.推行“基本+拓展”服务模式。课后服务主要采取“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基本服务包括看护、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等。拓展服务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项目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学校要扎实推进基本服务和拓展服务,促进学生基础文化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融合推进素质教育与质量提升。

  5.提升作业指导“破难题”。课后服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天作业,有效落实作业不回家、难题不过夜。对学困生要及时进行辅导答疑,帮助他们发现学困原因,掌握知识要点,解决作业难题。对作业完成快、质量高和作业取得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要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的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确保他们基本在校内完成作业。进行作业辅导时要注重培养思考能力、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6.打造拓展服务“百宝箱”。学校要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渠道方式,开拓活动空间,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各类活动,开发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项目,推进项目化学习实践,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课程群,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7.开展趣味科普“激活力”。学校要积极组建科学兴趣小组或社团,结合学科内容,开展科学调查、实验探究、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多种类型的科普、科创活动。结合办学条件,布置好宣传橱窗、科技展板、创客教室等科创展示场所,组织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科学家见面会等活动,开展“双碳”教育、垃圾分类、航天科普等特色课程,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8.推行阳光体育“强体质”。学校要积极组建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活动。推进“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实践模式,实行课内外、校内外学练内容一体化。充分开发室内场所,创新趣味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碎片化时间或雨雪天气时的运动需求。鼓励结合学校资源传承中华传统体育,如开展武术、射箭、舞龙舞狮等项目。积极组织体育达人挑战赛、班级运动擂台赛、校园运动会、校际联赛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9.推进百艺争鸣“竞芳菲”。学校要积极组建艺术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声乐、器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等艺术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活动。做好课内外、校内外艺术项目学练的结合和衔接,构建一体化美育体系。鼓励结合学校资源传承中华传统艺术,如剪纸、泥塑、篆刻等。布置好班级文化角、艺术橱窗、文化长廊等艺术展示场所,组织班级文艺展演、年级文艺晚会、校园艺术节等艺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帮助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感知、激发艺术创造。

  10.加强劳动教育“锻新人”。学校要积极组建劳动兴趣小组或社团,依托劳动实践活动基地和劳动专用教室,开展家政、烹饪、园艺、种植、养殖、金工、木工等劳动技能培训活动,开设“垦荒”“水滴农庄”“微型农具制作”等项目,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提升劳动技能。鼓励学生主动分担家务,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组织劳动技能竞赛,评选“生活小达人”,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11.推进快乐阅读“润书香”。学校要布置好读写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读书角、报刊栏等场所,丰富课外读物资源,搭建阅读分享平台。教师要当好“领读者”,开展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积极组织好书推荐、阅读分享、“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浙江省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县智慧阅读平台教共体等载体,提高学生数字化阅读能力,拓展优质阅读资源、提升阅读品质,并形成个性化阅读数据档案,实施个性化阅读指导。

  12.打造服务品牌“创特色”。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优势,结合本校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打造特色品牌。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开设如台州乱弹、无骨花灯、黄沙狮子、翻簧竹雕等台州非遗项目。要结合传统文化,开设如草编、竹编、香囊制作、茶艺、陶艺等项目。要深化“一校一品”,力争“一校多品”,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家长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三、加强服务资源整合

  (一)发挥在职教师主体力量

  13.发挥教师特长,打造精品课程。课后服务工作人员一般以本校教职工为主。学校要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设立符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的项目,如开设经典朗诵、趣味编程、创意绘画、校园足球等项目。要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充分利用教师掌握的技能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如开设播音主持、剧本创作、文物鉴赏、航模制作等项目。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校优势,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及兴趣变化,及时调整课后服务内容和进度。

  14.强化负担管控,完善考核评价。学校要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进行调查,结合实际需求和教师意愿统筹安排,平衡教师间工作量。要精准制定课程表和排班表,确保教师弹性下班。合理制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劳动取酬方法,确保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考核评价,完善工作记录,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二)形成群团组织工作合力

  15.邀请名家进校,丰富师资供给。各地要加强与群团组织的合作,引导符合资质的公益组织和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课后服务项目,扩充课后服务师资,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邀请退休教师回到校园,发挥余热;邀请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了解北斗、抗台防汛等科普活动;邀请优秀退役运动员、各类文体协会专业教练员、表演艺术家等走进校园,开展临海词调、花样轮滑等文体活动;邀请非遗大师、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开展南拳拳法、彩石雕刻、模具设计等特色活动。

  16.加强馆校合作,拓展服务场所。各地要加强社区、青少年宫等校外阵地建设,深化“四点半课堂”“七彩假期”“候鸟守护”“亲子志愿服务”等“亲青托”品牌项目;强化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育人功能,让学生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劳动乐趣,探寻民间故事、弘扬地方文化;利用当地公共体育馆、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乡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流动少年宫”“流动科技馆”等流动场馆进入校园,实现学生“零跑腿”,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三)规范校外机构进出管理

  17.明确准入标准,规范合作流程。针对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求,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引进流程参照《台州市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暂行办法(试行)》。遴选遵循公益性、公开性、自主性、动态性、安全性原则,经需求摸排、自主申报、专家审核等程序确定入围机构和项目,由学校结合实际自选项目。参与课后服务的校外培训机构人员须具备教师资格证或专业等级证等资质,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举止文明,关爱学生。学校每学期要将选定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参与服务人员登记造册,提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18.明确退出机制,划定工作红线。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展学生和家长课后服务满意度测评,对学生家长满意率低于60%的个性化项目,第二学期不再开设,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再参与该学校课后服务。入围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学年中没有实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经公示后退出入围名单。对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的培训机构,坚决取消其培训资质。

  四、健全规章制度体系

  19.落实弹性离校制度。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的离校时间进行摸底统计,并结合办学条件合理设置课后服务时间,分批次放学。对有临时托管需求和离校时间较晚的学生,可安排专用教室,跨年级、跨班级组织专人统一管理,确保每一位学生安全离校。

  20.完善走班管理制度。学校要结合实际实行混班制、走班制管理。要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形成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走班运行机制。班级编排应以学生的兴趣、意愿为依据,并明确班级负责人,负责活动开展的进程、纪律、安全管理等。

  2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学校要全面梳理风险隐患,细化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在校课后服务安全。要明确安全负责人,合理划定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设立明确的应急疏散信号和指示标牌,加强师生、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自救互助能力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

  五、提升课后服务成效述

  22.督导评价提升课后服务实效。各地要建立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评价制度,将课后服务纳入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评价。要健全课后服务实施情况督导检查制度,把课后服务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对问题较多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23.总结宣传凝聚台州典型经验。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课后服务工作的优秀经验和主要成效,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要扩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宣传报道本地本校在课后服务方面的特色做法、工作亮点和创新举措,提高主流媒体曝光度,扩大社会影响。

标签: 课后  学校  学生  作业  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jiaoyu/735224.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