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从敦煌资料看唐人的择偶条件(唐代的敦煌)

来源: 最后更新:23-03-13 12:39:43

导读:唐代的婚姻相比之后的朝代,是比较开放的。今天我们就从敦煌资料看唐人的择偶条件。

媒妁婚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婚姻形式,但在唐代这一较为开明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打破了媒妁婚的束缚、能按自己的意愿择偶的事发生得多一些,在敦煌这一特殊地区发生得更多。当时,敦煌的少女地位相当尊贵,她要亲自选夫、问夫,这种情况反映在敦煌写本的敦煌民间故事赋——《下女夫词》里,它渗透着敦煌的特点,也是唐代高度的封建文明在婚俗上的反映。

从敦煌资料看唐人的择偶条件

《下女夫词》所体现的婚俗表明,新娘要在隆重的结婚仪式上亲自询问新郎,直到她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才最后正式地表示愿意嫁给他。这种询问的意义除了表示女子有按自己的意愿择偶外,还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拥护大唐政权,反对民族侵略。

敦煌自汉唐以来都是汉族集居地,但由于地处边陲,经常受到异族的侵略。例如《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载:“贞元二年秋八月丙戌,吐蕾尚结赞大举寇泾、陇、彬、宁,掠人畜,苍禾稼,西鄙骚然。”“吐蕃常以秋冬入寇……得唐人,质其妻子……俘掠人畜万计而去。”这种侵略给唐代西北地区的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一旦敦煌沦为异族野蛮的奴隶制的桎梏中,历史大倒退给敦煌人民带来的便是城镇沦为废墟,田地夷为荒丘,戈壁变成坟场,人民陷于家败人亡或永世做奴隶的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改变了敦煌人民的心理和婚俗,在结婚时男女双方问答的仪式中,他们围绕着一个绝大的矛盾提出问题,这就是民族矛盾。

这正如《下女夫词》中所说的:“只要绫罗千万匹,不要胡觞数百杯。”“胡”在这里泛指异族,绫罗千万匹在这里象征汉族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词的意思是宁愿嫁给汉族,决不与胡人婚配。

例如以下一段问答:

女问: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来到?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

女问: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

儿答: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窈淑女,君子好逑。

女问:金鞍骏马,绣褥交横,本是何方君子,至此门庭?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故来参谒,聊作荣华。

女问:使君贵客,远涉沙碛,将郎通向,体内如何?

儿答:刺史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

从以上这段问答的内容看来,不能从表面上理解无非是夸饰门第与才貌,而是十分强调自己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它意味着拥护大唐政权,和奴隶制的野蛮侵略相比,这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p#副标题#e#

二是体现了女子较高的社会地位。

从以上所引的《下女夫词》中也可以看到,词中男子对那位少女的询问都是彬彬有礼地答语,用了极为尊敬的词句:“皆蒙所问,不胜战陈”,真有些诚恐诚惶了。那个男子对女子还用了“参谒”这个词,“参谒”又曰晋谒,是下见上的意思,如“参谒”皇帝、上级、长辈等。现在却用在敦煌民间普通的“下女”身上,唐时敦煌少女地位的尊贵,受到男子的高度尊敬,于此可见一斑。从莫高窟晚唐12窟《婚礼图》可见,在拜堂成亲时男拜女不拜,也可见女子地位之高。

三是坚持大唐文化。

敦煌的文明婚俗是建立在中华古国高度文化水准之上的。例如下面的一段《下女夫词》:

女问:何方所营?谁人伴唤?次第申陈,不须潦乱。

儿答: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

女问:夜夜更阑,星斗西流,马上刺史,是何之州?

儿答:金雪抗丽,聊此交游,马上刺史,本是沙州。

女问:英髦荡荡,游称阳阳,通向刺史,是何之乡?

儿答:三川荡荡,九郡才郎,马上刺史,本是敦煌。

女问:何方贵客,宵来至,敢问相郎,不知何里?

儿答:天下荡荡,万国之里,敢奉来言,具答如此。

女问:人须知宗,水须知源,马上刺史,望在何川?

儿答:本是三州游奕,八小英贤,马上刺史,望在秦川。#p#副标题#e#

以上这段《下女夫词》说明许多问题:女方叫男子“次第申陈,不须潦乱”,说明了这一问答的严肃态度。不仅要问“马上刺史,是何之州”,即男方的籍贯与本土,还要问他“望在何川”,即心向何方的政治倾向性问题。还以教训的口吻对男方说“人须知宗,水须知源”,即人不能忘本。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汉族男子说明了他是地道的沙州敦煌人,是中华古国高度文明的崇拜者与追求者,主要论点有三:“三史明闲”说明他钻研过“三史”,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称作“三史”;唐代开元后,又把《史记》、《汉书》、《后汉书》称为“三史”。“九经为业”说明他是中华古国灿烂文化正统的继承人,因为在唐代以科举取进士,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梁传》)、“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定为“九经”,是体现中华古国文化的必读课本。“望在秦川”指心向中华内地,因为“秦川”这一古地区的名称一般泛指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春秋战国时这个地区属于秦国,而秦始皇又统一六国开一统中华之盛,所以“秦川”就有中原之意了。

从以上这段《下女夫词》看来,敦煌民间的这种婚俗,民族性、爱国性都很明显,而且崇尚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思想性确实很强。

以上所述的是女择男,当然男择女也有一些要求。敦煌的平民百姓择妻,主要要求她能实际操持家务,所以有“索新妇,处作活”之说,如《不知名变文》云:“自家早是贫困,日受饥恓,更不料量,须索新妇,一处作活。”“索新妇”是敦煌民间俗语,即“娶媳妇”。伯三二一一的五言白话诗云:“用钱索新妇,当家有新故。儿替阿耶来,新妇替家母。替人既来到,条录相分付。新妇知家事,儿郎承门户。”这里进一步展示了索新妇操持家务的风俗。“当家”又叫“主领”,《舜子变》云:“苦嗽唤言舜子,我舜子小失却阿娘,家里无人主领,阿耶娶一个继阿娘来,我子心里何似?”当然,娶妻也是为了传宗接代,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所说:“祈求长大成人,且要绍继宗祖。”

标签: 敦煌  唐人  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liangxing/1336668.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