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向日葵图片(向日葵图片壁纸)

来源: 最后更新:22-07-16 12:59:04

导读:向日葵是菊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有“朝阳花”、“望日莲”和“太阳花”等。向日葵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目前在欧洲、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各地都有种植。

向日葵的别称

向日葵是菊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有“朝阳花”、“望日莲”和“太阳花”等。向日葵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目前在欧洲、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各地都有种植。

向日葵图片

向日葵的形态特征

向日葵的茎为粗壮的直立茎,整体呈多棱角的圆形,生有白色的粗硬毛。

向日葵的叶子一般为互生,形状一般为卵圆形或是心状的卵形,叶片两面都生有粗糙的毛。

向日葵的花序为极大的头状,单生在枝的端部或者茎的顶部,通常开时会有下倾。

向日葵的果实为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的瘦果,即“葵花籽”,木质化的果皮呈黑色或灰色。

向日葵的生长习性

一年四季均能对向日葵进行栽种,在夏冬两季最好。向日葵的生长速度很快,从种下到开花一般只需2个月左右,最长的花期时间约在两周以上。

向日葵的价值用途

食用价值:因为向日葵的种子内含有大量的油,因此有着很高的食用价值,是一种很好的油料作物,榨油和炒食均可。

药用价值:向日葵植株的很多部分都可入药使用,有着清热化痰、疏风解毒和利湿止痛等多种功效。

净化价值:向日葵有着修复土壤的绿化功能,它的根系在吸收养分的同时还能提取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

向日葵的花语

向日葵首先的象征意是“太阳”,其次还有“爱慕”和“沉默的爱”等其他的含义。

种植史

其他国家

向日葵是美洲原住民在史前北美种植的几种植物之一,是北美东部农业综合体的一部分。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向日葵首先被驯化在如今的美国东南部,大约5000年前。但有证据表明该物种首先在公元前2600年在墨西哥被驯化。这些作物在墨西哥塔巴斯科的圣·安德列斯(San Andres)挖掘地点被发现。美国最早的已知完全驯化向日葵的例子已在田纳西州发现,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其他非常早期的例子来自肯塔基州东部的岩石遗址。许多土著美国人使用向日葵作为他们太阳神的象征,包括阿兹特克人和墨西哥的奥托米人以及南美洲的印加人。向日葵是整个北美洲印第安部落中的常见作物。有证据表明,这种植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在当代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地区种植的。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向日葵可能在玉米之前被驯化。

向日葵图片

1510年,早期的西班牙探险家在美洲遇到了向日葵,并将其种子运回欧洲。已知在如今的美国东部大陆已经驯化的四种植物中,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商品,向日葵是当代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

在18世纪,向日葵油的使用在俄罗斯变得非常流行,尤其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成员,因为根据一些禁食传统,向日葵油是四旬期允许的少数几种油之一。在19世纪早期,向日葵首先在沃罗涅日省的阿列克谢耶夫卡(Alexeyevka)村由商人丹尼尔·博卡里奥夫(Daniil Bokaryov)商业化,他开发了一种适合大规模种植的技术,并迅速传播。从那时起,该镇的徽章就包含了向日葵的形象。

野生向日葵原产于北美,但该植物的商业化发生在俄罗斯。直到近代,向日葵植物才回到北美成为一种栽培作物。但是,美国印第安人首先将植物驯化成单头植物,种子颜色多种多样,包括黑色,白色,红色和黑色及白色条纹。

这种异国情调的北美植物在1500年左右被西班牙探险家带到了欧洲。该植物在当代的西欧广泛传播,主要作为观赏植物,但开发了一些药用。到1716年,英国专利被授予从葵花籽中榨油的权利。

向日葵在18世纪作为栽培植物变得非常受欢迎。大部分的功劳都归功于俄国的彼得大帝。该植物最初用作观赏植物,但是到1769年,文献提到了可以生产种植食用油的向日葵。到1830年,向日葵油的生产以商业规模进行。俄罗斯东正教会通过禁止大部分食油品在四旬期消费而使葵花籽油增加了其受欢迎程度。因为向日葵油并未被列入禁止名单,因此作为食物立即受到欢迎。

到19世纪初,俄罗斯农民种植了超过200万英亩的向日葵。在此期间,确定了两种特定类型:用于食用油生产的油品类型和用于直接人类消费的两大类型。政府研究计划得以实施。“维·桑·普斯托沃特”(V.S.Pustovoit)在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开展了一项非常成功的育种计划,使食用油含量和产量显着增加。这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向日葵科学奖被称为“普斯托沃特奖”(Pustovoit Award)。

向日葵图片

到19世纪末,俄罗斯葵花籽进入美国。到1880年,种子公司在产品宣传单中推介“猛犸俄罗斯”(Mammoth Russian)向日葵种子。这种特殊的种子名称在1970年仍在美国市场提供,差不多经历了100年。这种传播到北美的种子运动的来源可能是俄罗斯移民带去的。在美国,向日葵作物的第一个商业用途是用于家禽的青贮饲料。1926年,美国密苏里州向日葵种植者协会参与了第一次将葵花籽加工成油的过程。

加拿大于193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官方政府的向日葵育种计划。所使用的基本植物育种材料来自门诺派(来自俄罗斯的移民)花园。由于食用油的需求,种植面积扩散。到1946年,加拿大农民建造了一个小型破碎厂。种植面积也扩散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1964年,加拿大政府授权种植俄罗斯品种“佩雷多维克”(Peredovik),该种子产量高并且含油量高。美国的种植面积增加,对葵花籽油的生产具有商业利益。向日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杂交技术,提供额外的产量和食用油的增强以及抗病性能。

由于欧洲对向日葵油的需求强劲,美国的种植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升级至500多万公顷。俄罗斯在过去几十年中向葵花籽油出口刺激了这种欧洲的需求。在此期间,用于烹饪的牛脂等动物脂肪受到胆固醇问题的负面影响。然而,俄罗斯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欧洲公司也在关注美国新兴产业。欧洲人进口葵花籽,然后在欧洲的工厂进行粉碎。时至今日西欧仍然是向日葵油的大量消费者,但取决于其自身的生产。美国向欧洲出口向日葵油。

中国

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人或荷兰人把向日葵种子传到南洋一带,又从越南传到中国的云南,然后逐渐从西南往北方传播。大约在100年前由俄国传入中国北方。

向日葵约在明朝中期传入中国,除了东南沿海一路外,还有可能自西南边疆传入。1993年河南新安荆紫山发现向日葵图案琉璃瓦,该瓦为明正德14年(1519)当地重修的玄天上帝殿遗物,但是河南方志记载向日葵最早见于万历36年(1608)《汝南志》,而且只有向日葵这一名称,无性状描写等,说明尚在引种初期,与琉璃瓦时间相距89年。

向日葵图片

明代嘉靖43年(1564)浙江《临山卫志》是向日葵在中国的最早记载,虽然仅有“向日葵”这一名称记载。

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文献是明末学者赵崡所著《植品》,该书出版于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其中明确写道:“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这段文字不仅明确指出向日葵是由西方来华传教士引入的异域植物,而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向日葵花盘向日的习性——开放之前才随太阳转动,开放之后便不再转了。

稍晚成书的王象晋《群芳谱》也记载了向日葵:“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这段记载收录了向日葵的三个名字,而且都不同于《植品》所用的名字。

而对向日葵最早的性状描写是明代万历47年(1619)姚旅的《露书》:“万历丙午年(1606)忽有向日葵自外域传至。其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傍有一两小朵,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窝”。

该书中尚无“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谱三*菊”中附“丈菊”,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

“向日”之名,见于文震亨《长物志》(约1635年左右)。成书于康熙27年(1688)《花镜》载:“向日葵……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其实向日葵不止在清代前期,有清一代也主要作为观赏用植物,清代各地方志也都将向日葵列于“物产·花类(属)”中也能说明这一点。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

向日葵图片

道光25年(1845)(贵州)《黎平府志》首次将向日葵同时列于“果之属”与“花之属”中。清末《抚郡农产考略》在“葵”篇中记载了向日葵,“墙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说明直到晚清向日葵都没有形成规模栽培,没有出现在大田,只是作为副产品零星种植,其中“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是葵花子可榨油的首次记载,可见向日葵榨油同样较晚。最早记载葵瓜子售卖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晚清葵花子开始作为西瓜子的替代品,逐渐在零食瓜子中有了一席之地。民国19年(1930)(黑龙江)《呼兰县志》载:“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这是向日葵大面积记载的最早记录。自此以后,向日葵在充当果品、榨油等方面异军突起。

标签: 向日葵  标签  简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zonghe/401647.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