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39个细节,帮你成为最好的妈妈~

来源: 最后更新:24-02-09 12:00:29

导读: 亲子关系 1、你也许:在孩子有情绪时才蹲下来和他说话 请改变:随时从他的高度出发 蹲下来,与孩子保

亲子关系

1、你也许:在孩子有情绪时才蹲下来和他说话

请改变:随时从他的高度出发

蹲下来,与孩子保持面对面的平视……这往往是你在面对孩子发怒、伤心、调皮时的身体反应,因为你要让他看到你的脸你的表情,仔细听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无论从身高还是思维方式,孩子和我们都有很大不同,所以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从孩子的高度看世界,去了解他当时的想法。特别是孩子对于肢体语言非常敏感,你是不是真的关心他和爱他,一瞬间就可以觉察到。

2、你也许:认为妈妈才是育儿主力军

请改变:让爸爸参与进来吧

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跟踪调查得出的结果。这难道不是让爸爸多参与育儿工作的最佳理由吗?

3、你也许:从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请改变:让孩子看到矛盾和处理方式

如果父母很少或从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总持相同意见,教育理念更容易得到贯彻,各项规则、界限也更为明确。但在这种强大的父母联合面前,孩子会觉得自己只能任其摆布,为父母之命是从,而且也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意见不统一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必须尽量避免或隐藏。其实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当着他的面儿,父母之间拌嘴或吵架都是无妨的,只要两方能在争吵时坚持某些基本准则,例如情绪不过分激动、不伴随无端的职责、不偏离解决问题这一主要内容等。适度、正确的争吵可以让孩子明白争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争吵很正常,没有人永远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观摩”父母正确的争吵能让他知道该如何发泄怒气和解决冲突。

4、你也许:认为不能母乳喂养是妈妈不尽职的表现

请改变:以你的所能爱你的孩子

母乳喂养给母子双方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亲自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丝毫不应有内疚之感,妈妈在用奶瓶喂奶时,也能将温暖的怀抱,温柔的眼神传递给宝宝。

5、你也许:要求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请改变:尊重事实和孩子们的感受

你的伴侣回到家,对你说:“我有一个好消息爱上你,我爱上别人了。”而且希望你对这个人同样感兴趣。你会怎么想?如同伴侣关系一样,小孩子也不希望和别人分享父母的爱。父母应该让孩子更加现实地看待即将到来的家庭成员,而不要在他们出世前对老大说类似“很快就有人和你一起玩了”之类的甜言蜜语。对于18个月以下的孩子,父母不需要做太多解释。对稍大些的孩子,父母要告诉他们,婴儿需要花大人很多精力,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也曾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婴儿,也曾经需要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会明白,父母希望多有几个孩子,并且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操心费力,下面轮到这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

关于教育与行为

6、你也许:为了让孩子听话,编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谎话。

请改变:跟孩子坦诚地沟通

比如:宝宝想去动物园或其他地方玩,但因为种种原因,这次你满足不了他的期望。通常你会:告诉宝宝"动物园不开门,小动物也需要休息"或者编造其他无伤大雅但确实有效的理由。

很多时候这些谎话的确能迅速地息事宁人,但其实这只不过让爸爸妈妈节省了一些力气,而对于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谎话让孩子失去了学习面对不如意状况的机会。而且习惯性地用谎话搪塞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信任自然也会一点点地减少。选择对孩子说实话,同时也给孩子传达出这样一个讯息--不管将来遇到多少难以启齿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7、你也许:认为再多的表扬也不过分

请改变:让表扬更有含金量

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总是享受到奖赏和赞扬的孩子显得更不自信,更不愿意分享,因为过分的赞扬会剥夺他因为做对的事情而从自己内心生长出的快乐!最美好的体验并不是得到表扬,而是真正完成了一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他做成一件事情的喜悦以及体会到自己是有用的,更能促进性格的发展了。所以,不要吝惜你的表扬,但请提高表扬的含金量:赞赏孩子过程中的努力而不是最后获得的结果;可能涉及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言;让你的表扬与时俱进,如果永远停留在原来的层面,孩子反而会伤到自尊。

8、你也许:为保护孩子的自信而避免批评

请改变:诚恳温和地给孩子反馈,并且教会他获得改变的方法。

要对"批评"给予正确的理解,批评并不代表"伤害",只要有诚恳、和蔼的态度给予孩子现实的反馈,并不会伤害到他的自信心,反而会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看待,从而为更好的结果付出努力。比如5岁的孩子帮忙擦桌子,但能看出是在应付。你可以直接说:"妈妈有你这个小帮手真是太好了。"但是更好的办法是告诉孩子:"你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太开心了,如果能更认真些擦,我们的家会变得更漂亮的。"

9、你也许:不允许破坏规矩

请改变:接受偶尔的灵活变通

为特殊的时刻,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即使是小宝宝也能明白一点"特殊时刻"和"日常生活"的区别。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偶尔多吃点零食,并不一定会影响他回自己家后遵守"一周只能吃一次糖果"的规则。事实上,这也是他学着更灵活、更懂变通的好机会,同时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本领。而且时不时地让孩子破破戒,给孩子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恐怕在多年之后仍然会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当然,我们不是劝你彻底放弃原则,只是偶尔妥协一下也没什么不好,不必那么紧张。

10、你也许:给孩子清洗生殖器一直到他/她上学的年龄

请改变:4岁之后,请让他/她自己来

在家庭生活中,当父母不经意、不恰当的言行破坏了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刺激孩子的性意识,使孩子出现不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性探索时,就导致了对孩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种隐形"性伤害"包括: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谈儿童不宜的性话题、长辈当着孩子的面评论孩子的性器官、父母做爱不回避孩子、亲自帮4岁以上的孩子清洗生殖器而不是教他如何清洁等等。

11、你也许:认为独生子女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请改变:给孩子更多信任和机会

老百姓对独生子女往往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娇生惯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研究结果却表明,独生子女在团队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融入集体的能力方面并不逊色。独生子女往往更加依赖同龄人,因此他们也更加珍惜亲密而持久的朋友关系,但是他们的朋友数量相对较少。不同于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来自父母的压力,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最大的负担在于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12、你也许: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幼儿园

请改变:增加走路上学的次数

为了让孩子能神清气爽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学习,应该尽量让他走路去幼儿园。走路上学的孩子,到幼儿园或学校较少表现出不安的情绪,更能积极地参与到集体的学习和活动中去,注意力也更集中。

13、你也许:给孩子太多选择

请改变:减少选项、选择权和决定权

我们这一代,从小大多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长大,因此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自由",然而,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太多的选择和决定权交到孩子手中,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深切的不安全感,或是让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毫不敏感。而且随着他们长大,他们也许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比如课业学习、家务劳动、集体工作等等。再有,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充分判断每个选项之间的差别,给他太多的选择,反而是种负担。

14、你也许:每次说出"不"时,都解释原因和讲清道理

请改变:关键时刻只给简单明确的态度

很多时候,父母应该干脆利索地拒绝孩子的某个要求,而不是与其辩论,否则孩子会认为,只要不放弃与父母讨价还价,自己的要求终能得到满足。"这是我们的规矩,不行就是不行!"这话通常都能让父母从与孩子的辩论中胜出。特别是在气氛紧张时,孩子犯了错或歇斯底里时,更不要列举种种拒绝的理由。这些理由只有在轻松气氛下才可能为孩子接受。对更小的孩子尤其如此,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你的长篇大论,在孩子还没有能力透彻理解事情的时候,你的解释只会令他产生更多焦虑。

15、你也许:让全家人在育儿事情上达成统一意见

请改变:让孩子看到不同

与人相处每人都会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即便是同一件事,爸爸妈妈也会有不同的处理风格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与不同人的相处技巧。当父母意见不一致,比如一方说"可以",另一方说"不可以"时,孩子并不会混乱,他们会自行处理这种矛盾的情境,毕竟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的时候遵守不同规则,是孩子要学习的一堂课。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孩子发展多元化的机会,而不是冲突的起源,因此要避免父母之间形成强烈的竞争态势,或父母间教育差异过于极端,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16、你也许:把"要听话"当成口头禅和内心期望

请改变:引导孩子思考后作判断,而非单纯"听话"

父母总把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放在嘴边,"不听话"的情况经常出现,会使父母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但这不是真正因孩子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失败而担心,而是父母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父母本身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受到了冒犯。但听话是倚赖性格的温床、多听话便少用脑,做父母的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若要孩子完全听话,那么势必再好也超不过自己,那结果就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从这点来说,必须容许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而且真正高明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明白事情应该怎样做,如果孩子总是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又怎会有听话的需要呢?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不听话",而是想向父母强调一点--真正需要孩子听话的机会并不多,比如"孩子还小正在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时,或者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解释讨论时。另外一般情况下,就算孩子只有两三岁,父母也应避免用"听话"二字去推动孩子。

17、你也许:要求孩子犯了错误必须认错

请改变:承担后果及做出改正比承认错误更有意义

孩子并不像大人那样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换句话说,当它们懂得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长大了。虽然如此,不意味着父母就该默许孩子的说谎行为,更不要装出相信孩子谎言的样子,而是给他们能够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比如跟你一起把地上的奶渍擦干净,让他们知道: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承担责任。

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惩罚他,给他贴上"爱说谎"的标签。说谎者内心的恐惧,已经是对他足够的惩罚了。如果父母总认为孩子"爱说谎",不信任他们,且经常提起他说谎的事情,反而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孩子会选择继续说谎。

18、你也许:要求孩子从小学会分享

请改变:尊重"我的"意识

2岁的孩子就开始有了所有权的意识。"我的"意识出现,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父母不该任意扼杀这种意识。因为有了"我的"才会产生"你的"意识。在孩子们懂得如何和同伴们分享之前,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物品。为了能够让他们尊重别人的财产,他们必须要有这样的经历:我自己绝对拥有一些物品,如果我不愿意,别人就是不能拿走它。让孩子与人分享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这很正常,事实上,父母说教的越少,效果反而越好,特别是当父母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慷慨大方时。

19、你也许:认为孩子不能忍受挫折是父母娇惯的结果

请改变:让孩子成为孩子

德国大脑专家Huether认为,孩子经受不起挫折的重点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足够稳定的情感联系,也就是说,对于爸爸妈妈是否能原谅他的失误甚至错误,孩子没有信心。另外父母总是用充满期待的培养计划塞满孩子的大脑,却没有给他时间去消化知识,也没和他一起在生活中体验、尝试和失败。因此,当孩子与大人的联系很牢固,又有充分的锻炼机会时,他一定会更加努力,并心甘情愿地忍受沮丧感。

20、你也许:说"你不应该……"比"你要……"多

请改变:给孩子正面、明确的指示

孩子对你的规则做何反应,跟你是如何颁布这条规则的大有关系,孩子越小,对她的要求就要越明确,越一目了然。不过,明确的指示只有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出来时,才会有效果。所以,要用明确的指示取代不明确的,用正面的语句表达取代负面的,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的同时,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例如:用"把袜子穿上"来取代"你怎么还没把衣服穿好","把东西收进柜子里"取代"不要把所有玩具都摊在一起"等等。

21、你也许:否认和赶走孩子的坏情绪

请改变:认可并且教会孩子处理情绪

处理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一味地认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因此在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首先,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他的行为都是对的。其次,也是最重要但容易忽略的,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22、你也许:要求孩子懂礼貌

请改变:要求孩子见到大家问好之前,自己先对每个迎面而来的人sayhello

强迫孩子礼貌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大人"好面子"的心理在作祟,不然又怎会揪着孩子不放,非要他叫那一声"阿姨好"或"叔叔好",他反抗不从你就恼羞成怒呢?孩子不肯说,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跟人打招呼或说谢谢。如果孩子就是犟着不肯说的话,父母可以暂时放弃,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再让孩子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教孩子礼貌固然很重要,但礼貌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一点点培养出来的,所以,急不得。

关于学习与游戏

23、你也许:认为父母需要无所不知

请改变:跟孩子一起学习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知的。这样的感觉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安全,同时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目标。但时间一长,父母还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这样完美的印象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当他4~6岁时,父母就应在适当的时间向孩子透露,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个问题无法解答的话,就应该直接向他承认:"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我们可以一起查书或上网找答案。"

24、你也许:总抱怨孩子不专注

请改变:了解学龄前专注力的特点

如果是就大范围的注意力(比如固定坐在座位上、不离开教室等)来说,其注意力因年龄不同,大约是3岁时能坚持15分钟,6岁时坚持30分钟。但如果是更高阶的专注力(比如要专心搭积木、听老师讲课等),时间就会较注意力缩短许多,3岁时大致只能坚持6分钟,6岁时是8分钟,这也说明要孩子长时间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很困难的。

25、你也许:把"多元智能"作为兴趣班课表

请改变:把"多元智能"当做了解孩子的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我们不能以单一的IQ智商判断孩子是否优秀,因为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但多元智能的原意是帮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找到孩子的强项,发现他们独特的优势所在,而不是同时给孩子补这八门课。

26、你也许:不允许孩子放弃

请改变:理性看待"放弃",慎重决定开始

强迫的坚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折磨。你想培养孩子的坚持和耐心,鼓励他把已经开始的事情坚持做完,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我们很难保证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当你面对"是否要放弃"这样的选择时,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常常这样吗?他以前有没有中途放弃过什么事情?如果以前也常常这样,我们是不是总是选了对他来说难度过大的项目?在你做出选择前,你得仔细考虑清楚:你和孩子是否都对未来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比如你们可以忍受每天早上6点就得赶到游泳池?或者每周都得在钢琴面前度过枯燥的几小时?

27、你也许:认为"快乐童年=0课程"

请改变:鼓励兴趣,劳逸结合

这完全是行不通的,除非你不让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禁止他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只要孩子对课堂内容有兴趣,只要爸爸妈妈对孩子没有对高的要求,一定要他学出什么成绩,只要每周能空出几个晚上,全家人能安静地待在一起,父母和孩子就不会觉得参加几个兴趣班,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压力,或是令全家生活节奏太紧迫。

28、你也许:对孩子的兴趣单一感到紧张

请改变:给孩子充分的专一时间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全面发展,兴趣广泛。但是3~4岁的宝宝,思想意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活动转换上还不能驾轻就熟,因此你不要指望他能自主结束某个游戏然后很快就投入另一项活动,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接触到太多新鲜的事物,如果他对所有事物都只是轻轻一瞥,就永远不会有收获。只有曾经对某件事物专注过,他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甚至学到学习方法,并在之后将其迁移到其他的事物中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只喜欢某一样事物并不是件坏事,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过分痴迷"的征兆,并想办法,让他多一些兴趣。

29、你也许:总要求孩子在椅子上"老实坐着"

请改变:允许孩子释放能量

孩子们总是喜欢把家具弄得摇摇晃晃,并且吱吱呀呀地发出声音,为此总不免被父母唠叨。其实孩子的行为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我们的身体需要运动--即使在每晚睡觉时,身体也平均要变换四十多种姿势。当孩子在看书、玩积木、懒洋洋七扭八歪地靠在桌子上时,父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或者,带领孩子做更多的身体运动,释放动能。

30、你也许:认为数学就是加减法

请改变:拥有适龄的数学思维就足够了

也许你现在还有这样的抱怨:上学时学的数学就是为了考试,现在一点儿用不上。其实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那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锻炼出来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这种数学思维这对我们日常解决工作生活问题都大有裨益。6岁以前,数学思维的培养主要还是以启蒙为主,在于培养兴趣和感觉,让孩子对数学"似曾相识",为上学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1、你也许:认为孩子当然懂得1+1=2

请改变:孩子只知道"1块糖+1块糖=2块糖"

培养数学思维时一定要遵循孩子思维的发展规律,即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知道了这些,你一定会明白,让孩子从形象的"1块糖+1块糖=2块糖"总结归纳出抽象的"1+1=2"的一般性结论,完全是强人所难。

32、你也许:告诉孩子"苹果的英文,就是apple"

请改变:拿着苹果对孩子说"Thisisanapple"

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大脑里出现的首先是中文的意思,然后再运用所学英语,按照对应意思和语法规则转成英文,这会使你表达的速度慢了许多,而且表达也不一定正确。长久以来我们受的一直都是这种"中式英语"的教育,但其实,孩子的大脑在面对多语言刺激时,可以建立互不干扰的语言系统,因此学习英语就需要直接的英语"输入",同时,在这一时期里,用中文教中文,用英文教英文,让孩子分别建立不同的语言思维框架,而非在头脑中进行互译,语言学习遵循"听说读写译"的顺序,如果一开始就用"苹果是apple"这类翻译教法,岂不是本末倒置!

33、你也许:认为学英语,只有出国才有语言环境

请改变:原版绘本、动画片、儿歌童谣,就搭建了最好的语言环境

我们一直把英语环境等同于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生活讲英语,所以认为,国内的孩子没有英语环境,自然也学不到地道的发音、表达和思维。其实随着高科技手段的普及和国际化交流的增多,这种"英语环境"是可以人工建造的。比如我们能看到英文原版的动画片和绘本、听到原版的英文儿歌,还有机会接触外教……这些都是英语环境的各种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大量积累,就是中国孩子最理想的英语环境,而且能尽量给孩子这种原汁原味的内容,是彻底告别中式英语的关键。

34、你也许:"评价"孩子的画

请改变:去"听"孩子的画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画仅仅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无论画得好坏,父母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所要讲述的内容。当孩子的画被理解了,他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到了4岁以后,则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画里故事的内容。

35、你也许:画出具体形象让孩子模仿

请改变: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能力绘画

绘画不是要求"像或不像",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人教孩子画画,实际上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加给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日久天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便失去了原创的热情,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了。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表现出来。所以,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同理,让孩子参照简笔画图册画、描画、做过多填色游戏都不易于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36、你也许:认为学音乐就要掌握一种乐器

请改变:让孩子获得感受,而非单纯演练技能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乐器教育",要求弹准确、标准,而往往忘记让孩子们去感受音乐。音乐的感受,就是让我们从音乐中获得一种情绪上的共鸣,能帮助我们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当孩子们失落的时候,他们能在音乐中找到情绪的安抚;当他们伤心的时候,音乐的舒缓能安慰他们的心灵;当他们成功的时候,音乐的激昂能让他们更好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习按照曲调歌唱,以及伴随着节奏舞动身体……音乐的确能够给生活带来快乐,但音乐对我们一生的影响绝不仅如此而已。

37、你也许:每天给孩子播放莫扎特

请改变:给孩子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莫扎特以及同时期音乐的特点是节奏稳定,对平复情绪有一定帮助。至于其是否能促进大脑发育,这很难说,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东西,只有在越小的时候接受的东西越多,他最后接纳的东西才会越多。因此应该让孩子听到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音乐。如果你只给孩子听莫扎特,就像你只给孩子吃汉堡一样,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38、你也许:寻找每本图画书的功能

请改变:感受亲子共读中的乐趣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说过这样的话: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孩子与爸爸妈妈坐在灯光下,沉浸在童年的温馨中,一起阅读一本百年经典,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一本图画书动辄三四十,性价比好像比一本包含300多个故事的合集要低不少,但你知道吗,一本经典图画书的作者通常都是绘画或文学领域的大家,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一张张精美的画作跃然纸上,相当于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小欣赏到国际美术展览的上佳之作,这样的性价比怎是那些用网上随处可见的动画素材肆意拼凑出的插图可相提并论的呢?更不用提图画书"图和文"共同展现出的情商教育对孩子和成年人心灵的滋养了。

39、你也许:拒绝重复读同一本书

请改变:接受"重复"的价值

一方面,重复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联系,经过多次重复大脑神经元才能完成思维的一条条通路。另一方面,孩子能够在一次次的重复中,重温并且确认自己的记忆,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所以当孩子第101次要求你念那本图画书,或唱那首她喜欢的歌谣时,保持淡定,然后微笑地迎接下一个"再读一遍"。

标签: 孩子  父母  自己的  让孩子  给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yzx/40799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