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要做孩子这么久的监护人,竟然不明白监护的真正含义

来源: 最后更新:24-04-02 12:00:30

导读:上周我们待的度假村里,里面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杂耍设施供大人和小孩玩耍。小D还没到身高下限不能玩,但我们
上周我们待的度假村里,里面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杂耍设施供大人和小孩玩耍。小D还没到身高下限不能玩,但我们每天都会带着她去那看一会,特别是看比她大一点的孩子玩。

有一天,我们到了那里,看到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自己爬上了一个攀爬架。那个架子大概三四米高,对于这个不到一米的女孩来说还是有些难度。没想到,小女孩的爸爸看到女孩在爬,一句话也没制止,而是不声不响地在下面看着。小女孩伸手很敏捷,不一会就爬到顶端了,非常开心地往下找爸爸。

刚比划完“耶”的手势,我们都明显看出,她眼神里出现了一丝害怕,估计这时才意识到这个架子有多高吧。没想到这个老爸倒是异常淡定,一点上前“营救”的举动都没有。

小女孩等了一会,发现爸爸没有搭理她,于是自己尝试往下走。我明显可以感受到她往下走比向上爬要谨慎得多,手抓得牢牢的。爬到一半时,有两条绳索之间跨度比较大,她尝试了几次,始终不敢往下走,就停下来。这时,我才听到她爸爸开始说话了,“Emily,转过身,然后左脚先往下踩住,再右脚往下走”。没有一句废话,就给了一个指令。

女孩听了爸爸的话,小心翼翼地转身,确认自己抓牢后,根据爸爸说的慢慢下来了。显然,当女孩自己做到这些时,她是骄傲的,紧张的神情变成了兴奋,接下来的爬行就顺利了很多。到了最后一条绳索离地面大概还有一米不到距离时,她似乎想要跳下来,只见这个爸爸一个箭步上前,顺势抓住这个女孩的手,女孩稳稳地落地。

女孩落地后无比自豪,和爸爸击掌,这位爸爸也不再酷酷的了,而是开心地和女儿庆祝说,“是的哦,你做到了!”

看着这对父女离开,我和老公却开始了讨论。真的是自己当了父母了,看到刚刚一幕,我和老公都超级紧张。这个攀爬架真的挺高的,除了下面有软垫子,爬行过程中没有其他保护措施,而且对于3岁多的孩子来说爬下来的难度挺大的。老公当时第一反应就说,如果小D是这个年龄,她上去后,我肯定是去抱她下来的。

我第一反应也是这样,别说小D上去了,就是刚刚在一旁看,我都心惊肉跳,好几次想要替这个父亲喊,“不要动,站在那里,我抱你下来”。老公还开玩笑说,要是我们父母跟着一起来,别说上去了,接近这个攀爬架都是不允许的,一接近马上就阻止,告诉小D,这个很危险,要听话不上去。

老公的这句玩笑话让我反思。当我再次回顾刚才那一幕时,我关注的不再是这件事本身了,而是女孩的神情变化。她一开始对于自己能力不确定有怀疑,后来因为爸爸没有给予援手于是自己努力往下走,然后遇到困难时根据父亲的指令尝试,最后真的成功爬下来后的兴奋。

这个过程中,那个小女孩的每个阶段的眼神和表情都让我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从一开始的紧张害怕到最后成功的自信和喜悦,这个转变太鲜活了。

我不禁在想,这一整个过程,不就是我们孩子,甚至我们自己都想经历的吗?遇到不确定、对自己能力怀疑时,我们仍然有勇气向前一步;真的止步不前时,我们可以依靠外界帮助,但最终迈过这个坎的一定是靠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当我们真的做到后,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认可,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

我相信,经过这一次后,这个小女孩下次再玩这个攀爬架一定没问题了,而且她一定会有更大的勇气去尝试更高难度的事。

回到纽约后,这一幕一直浮现在我眼前。一直以来,我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对于我认为超出小D能力范围内的游戏,我都是直接不让小D玩的,我觉得这是在保护她。

但度假村的这一幕却让我开始质疑之前自己的做的是不是完全正确。是的,像火、电这类直接会导致生命危险的事情,我们一定需要第一时间干预。但是,生活中有更多的情况只不过是我们自己认为“孩子做不到,可能有危险”,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危险”也就只不过磕破一点皮而已,而且还只是一个可能性。

多少次,因为这样的爱和关心,我们成了扫兴的家长,当孩子准备从滑梯滑下时,我们却一把把他抱起;

我们成了大惊小怪的家长,孩子跌倒后本来没什么,我们却冲上前询问不停,反倒让孩子受到惊吓;

我们成了自相矛盾的家长,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却总在告诉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只能跟着妈妈。

但细细想想,哪个孩子不爱东摸摸西摸摸,这是他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哪个孩子又从小到大没有摔过,这是他们成长的勋章。我们的这些爱,我们这样的监护,是不是也无形中让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笼中的小鸟呢?

昨天纽约下大雪了,路面很滑,我看到一个5岁的小男孩坚持要像走平衡木一样走马路牙子,我看到他妈妈就一直陪在身边,告诉他,“你要把手伸平,这样可以帮助你平衡。如果你发现自己不稳了,就跳下来。如果发现要摔了,记得就坐下,屁股着地比较安全”。全程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这么危险,不要走了。你要小心啊,会摔倒。怎么这么皮”这类的批评指责或者制止。

路人母亲的这段话顿时解开了我在度假村时思考的疑惑,原来这才是监护人的真正含义,监护,是监督和保护的意思,但不是干预,更加不是过度干预。

就像度假村里的父亲一样,虽然表面淡定,但是眼睛却始终关注着,在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的指令;就像纽约这位妈妈一样,平静地陪同孩子体验,不一惊一乍,反而及时预估可能发生的不安全,教会孩子防范危险的方法。

这样的监护是平等的,不是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父母是孩子的大朋友,是一个陪伴者,允许孩子体验,但同时也会及时给予孩子规避危险的经验。

这样的监护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它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探索自由,更给予了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父母的这份信任,会成为孩子内心的声音。

是的,这样的监护,孩子的确会碰着伤着,也许还会多走弯路。但每一次的跌倒爬起、每一次从跌倒爬起中学到的经验、每一次跌倒爬起时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这一切才是最好的监护,最好的守望,让孩子有信心和底气去成为他自己。

一点点小感触,希望新的一年,我能更少地干预,更好地“监护”,共勉!

标签: 孩子  爸爸  成了  危险  父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yzx/427500.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