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节日大全(节日大全表顺序)

来源: 最后更新:23-04-18 02:18:18

导读:

1、节日大全 花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全之藏族转山会
3、民族节日的意义,为什么要强调民族节日

文章目录:

1、节日大全 花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全之藏族转山会

3、民族节日的意义,为什么要强调民族节日

4、锡伯族节日大全:锡伯族的民族化节日

5、节日知识 壮族花婆节的来历

6、猜你喜欢:

1、节日大全 花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婆节是为了纪念生前善良和蔼乐善好施的“花婆”,当地有各种祈福、祭祀等活动,来共度这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花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问:花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答:花婆节是壮族传统节日。

在壮族农村,结婚或生孩子后,都要在卧室床头设立一个花婆神位,用从野外采摘来的花和花枝扎成“花盘”,祈求花王保佑小孩健康。新生儿出生还未满月,也要天天供奉“花神”。

而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则有另一番演绎。相传在蒲庙镇五圣宫对面的大众码头,有一位乐善好施的阿婆常常给过往的客商卖粥,如碰上穷人则免费施粥。

阿婆过世后,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建有一庙,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当地特有的花婆节。节日这天,当地壮族群众备办鸡鸭鱼肉到花婆庙祈福,并举办“花婆”施粥、放花灯、巡游等民俗活动,让“花婆”积德行善的品质得以代代相传。

当天许多人开始赶来虔诚祈福,上香、鞠躬、许愿,聆听大师在神灵像前的呢喃。而门口的“花婆施粥”则与宫里相得益彰,成为一处独特的景象。待到早上八九点,宫外早已挤满了前来祭祀和喝粥的人,熙熙攘攘的五圣宫门外人气十足。

在五象宫右侧的施粥处,“花婆”熟练地把粥舀到碗里,三四个穿着有漂亮壮锦图案服装的女子手把手派粥。在施粥处不远处,不断送来一车车刚熬好的“花婆粥”。

花婆粥是当地居民拿出自家的米来熬成的,“花婆施粥”是集百家米、祈千家福,给大家带来福气。

2、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全之藏族转山会

藏族同胞在一年之中的节庆活动很多,其中有不少是规模宏大、美名远扬的民族节日,如隆重的藏历新年、热闹的雪顿节等,每年要吸引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一起参与。而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则是另一个别具特色的藏族节日——转山会。

转山节的由来

藏族转山会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是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和圆寂,藏俗在此月中宗教活动极为频繁。农历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诞辰,九龙喷圣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浴佛节”。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颂佛一声,可得十万倍之功德。

每年转山节这一天,藏区群众都要身着民族服装,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人们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好不热闹。这一天,骑手们进行跑马射箭比赛,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转山是什么

所谓转山,是藏族人表示宗教虔诚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它是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每年都会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参加,特别是藏历马年的时候,转山就是个盛会,参加的人数相当的庞大。因为藏历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的十三圈。所以一般信徒是不会错过这个转山机会。

信徒们之所以对转山如此虔诚,是因为他们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免除,其一修成活佛,这很困难,另外的办法就是转山。他们相信绕神山转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来世成佛。如果在转山中死去,被认为是一种造化。因此转山朝圣者总是年年不断。

3、民族节日的意义,为什么要强调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多出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那么大家知道民族节日的意义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学习了解一下吧。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春节,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揭示着中华民族的力量。

清明节祭祖扫墓,一家人乃至整个民族,认祖归宗。面对祖先,告慰故人,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将心灵得到释放,收获一种寄托。

端午节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

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给予了最完美的诠释。

中秋节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

重阳节表明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

1. 是以自然为取向。尊重自然,随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怀。春节、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2. 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发自内心的喜庆与深沉,蕴涵着对历史与价值的独特理解。祭祀、聚会或饮食等风俗,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通过节日的各种形式或仪式,将趋利弊害的自然本能、智慧、聪明与机敏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

3. 是不断取其精华的过程。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

中华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如果能剔除其中的糟粕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用成分,就能起到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

【结束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有关于中华民族节日的传统意义。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4、锡伯族节日大全:锡伯族的民族化节日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很多节日,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迁节和抹黑节。了解锡伯族文化,就先来了解下他们的特有的节日吧。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5、节日知识 壮族花婆节的来历

花婆节是壮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花婆是纪念生育和守护儿童之神,壮族人们信奉花婆,能给他们带来幸运,在这个节日里举行庆祝活动。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壮族花婆节的来历。

壮族花婆节的来历:

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壮族各地。据传说,花王是壮族群众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而壮族始祖母六甲在农历二月初二诞生,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花婆赐给生育妇女白花,就生男孩;赐给红花,就生女孩。所以,壮族地区有在村边或山下修筑花王庙、塑立花王祖父神位之俗。

在壮族农村,结婚或生孩子后,都要在卧室床头设立一个花婆神位,用从野外采摘来的花和花枝扎成“花盘”,祈求花王保佑小孩健康。新生儿出生还未满月,也要天天供奉“花神”。

而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则有另一番演绎。相传在蒲庙镇五圣宫对面的大众码头,有一位乐善好施的阿婆常常给过往的客商卖粥,如碰上穷人则免费施粥。阿婆过世后,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建有一庙,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当地特有的花婆节。

节日这天,当地壮族群众备办鸡鸭鱼肉到花婆庙祈福,并举办“花婆”施粥、放花灯、巡游等民俗活动,让“花婆”积德行善的品质得以代代相传。

载歌载舞的蒲庙人民,传承着当地民俗文化的精髓。而花婆节活动的完美举行,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苦和广大人民的支持,更离不开所有人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

花婆节的举行,这对于发扬蒲庙花婆精神、展示蒲庙民俗文化、推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民族团结的融合也有着同样的意义。

6、猜你喜欢: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  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少数民族节日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101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