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戏曲文化说:傩戏的特点有哪些(傩戏的介绍)

来源: 最后更新:23-04-22 02:03:02

导读:

1、戏曲文化说:傩戏的特点有哪些?
2、不一样的民族戏曲:侗族傩戏
3、地方戏曲文化,高甲戏特点都有哪些
4、戏曲

文章目录:

1、戏曲文化说:傩戏的特点有哪些?

2、不一样的民族戏曲:侗族傩戏

3、地方戏曲文化,高甲戏特点都有哪些

4、戏曲灵魂,傩戏的戏曲音乐表现

5、戏曲文化说: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6、猜你喜欢:

1、戏曲文化说:傩戏的特点有哪些?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那么,我们一起来傩戏文化看看傩戏的特点。

可能感兴趣》》傩戏面具的意义何在

傩戏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万载开口傩、仡佬族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不一样的民族戏曲:侗族傩戏

戏剧一直是古代唯一的观赏消遣方式,北方的京剧、豫剧、还有川剧都是十分有名的,在南方的歌仔戏也是很火的,在一些民族中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戏剧。本期侗族文化带你了解侗族傩戏。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

3、地方戏曲文化,高甲戏特点都有哪些

这期来了解了解高甲戏特点的相关知识,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那么,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让你涨知识哦!

可能感兴趣》》遍布广泛的戏剧:梆子腔产生于哪个省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一种化装游行演出,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

4、戏曲灵魂,傩戏的戏曲音乐表现

傩戏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曲、戏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在这其中,民间歌曲对于傩戏产生的影响使得傩戏音乐变得更加丰富,有了多种音乐形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傩戏的戏曲音乐都有什么表现吧。

音乐:

傩戏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宗教音乐、说唱和戏曲音乐。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傩戏音乐的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

二、民间歌舞音乐

其中古代文化的层累面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

三、民间宗教音乐

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

四、说唱戏曲

通常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戏曲部分可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其的影响。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一些兄弟戏曲剧种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

器乐

常用的乐器是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唱腔:

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等。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5、戏曲文化说: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陕北道情,是我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当中,不断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那么,在陕北道情的表演文化中,道情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与道教相融合的特色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形式:

陕北道情是陕北的地方戏曲。以舞台(主要农村庙会)演出为主。也有农村闹秧歌扎场子演出和道情自乐班的自娱自乐演出。

2、特征: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

(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

(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

(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

(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

3、演变:

陕北道情源于道教,与道教有种相承关系,随道教的兴盛而兴起,随道教的延续而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局囿于道教的兴衰,而广收并蓄其它艺术养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同时,陕北道情与道教又是一种相辅的关系。

在统治者信赖神权的封建时代,由于道情所具有的形象与情感的特殊感染力,使得统治阶级殚尽全力利用道情以及其它艺术形式来渲染、美饰道教,强化人们的道教心理和道教情感。道教徒们将道情艺术作为宣扬道教的手段,使道情为传播道教服务,这就使道情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风格的,受道教影响至深、至久的,带有浓重道教色彩的戏曲艺术。用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所说的:“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这两句话来概括道情与道教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4、行当:

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脚)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

5、服装:

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235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