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八宝铜玲舞土家族)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0 04:06:35

导读:

1、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
2、土家族中特色文化:傩愿戏
3、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
4、土家族特色小吃

文章目录:

1、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

2、土家族中特色文化:傩愿戏

3、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

4、土家族特色小吃,与众不同的风味

5、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6、猜你喜欢:

1、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也被我们称为“解钱”,是土家族在民间的一种非常传统的舞蹈,也是土家族祭祀贤弟、祈求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在土家族的人们心里,逝去的最先就是永远庇护的神灵。那么,大家对于八宝铜铃舞了解吗?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的脚步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起源与发展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大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仪局限在土家人中间进行,古话叫“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随着历史发展,原为土家祭祖仪式的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后又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盟誓舞蹈。

舞蹈特点

铜铃舞发展成为土家群众舞蹈以后,变土老司独舞为集体舞,分为立式铜铃舞和坐式铜铃舞。立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七个,要求舞者摇铃一次,进退各三步后转体。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较多。坐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六个,舞蹈动作较少。

八宝铜铃舞的唱词为历代土家梯玛所唱的《神歌》,内容从土家的起源、民族的迁徙到渔猎的艰辛、战乱的残酷,从天地鬼神到世间万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演唱音乐是“嗬嗬腔”,几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声腔古朴低沉,雄浑豪爽。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卧马射箭”等套路组合,舞姿步态丰富多变,“舞刀摇铃”、“喂马”、“上马”、“下马”、“奔马”、“赛马”等动作串连成套,给人质朴的美的享受。

铜铃舞集歌、舞、乐为一体,讲述土家人起源、迁徙、生产、生活,对研究土家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民族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族民族文化,使铜铃舞登上民族文艺汇演舞台,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证,并由一人表演的祀神舞发展成为多人表演的集体舞。由石远鳌编舞、李卓于作曲的《铜铃舞》获得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良奖,使铜铃舞在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您可能也喜欢:

“单弦”北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惟妙惟肖的翼城花鼓艺术文化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文化

神奇的维吾尔族传统医学:沙疗

2、土家族中特色文化:傩愿戏

傩愿戏又叫做土地戏,是土家族的人民祭祖还原的仪式衍生出来的一个戏种,具有三十多个曲牌,二百多个曲目,发展也比较成熟。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傩愿戏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土家族傩愿戏的由来

土家族傩愿戏具体从哪年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们能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找到关于傩愿戏的文字记载。

《容美土司史料》载“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乡属于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期迎奉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祸,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神降必凭人而语,其人奋身勇跃,龁碗盏如嚼甘饵,履赤铁,入油鼎坦然无难色,至今犹然。”这段文字表明了土家族傩愿戏到现在至少有了600年的历史,而且其中的传统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土家族傩愿戏的特色

土家族傩愿戏是从土家族人中的还愿祭祀的仪式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戏种,它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表演中又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程中的原始面貌。

土家傩愿戏中充分表现了原始宗教中的人神平等的观念,虽然戏中有宗教的色彩,但是戏中的神已经非常的平民化和生活化。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的的傩愿戏深受土家人民的喜欢。

土家族傩愿戏的祭祀顺序

土家族傩愿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祭祀仪式,被称为“24戏”,也叫24堂法事,一套简约的祭仪也要八出,称为“正八出”。傩愿戏在人物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鹤峰的兽皮傩面,是古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用不同的兽皮。在祭仪之间,一般在“邀罡”之后开始插演“正戏”,正戏多为大型剧目,内容自成一套,与傩仪联系紧密,内容为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

土家族傩愿戏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许愿、显愿和还愿。土家族傩愿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禁止,仅允许傩愿戏中的“正戏”中的部分曲目以单纯的戏曲的形式演出。到目前为止,能完整表演整套傩祭的傩坛就仅剩下清湖村与江口村的两个。其中,清湖傩坛掌坛师黄茂廷今年已83岁、江口傩坛掌坛师甘松林今年已93岁。

土家族傩愿戏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是土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特色文化,尽管为保护这一特色民族文化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本土人民的不重视,以及青年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的兴趣不高,而老一辈传统文化艺术传人相继离世,这使得土家傩愿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您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习俗文化:彝族抢婚

令人叹为观止的艾德莱丝绸

内部多样化的回族语言

苗族文化:历史悠久的苗族挑纱

3、土家族六月六 有哪些特色习俗

土家族到了六月六这一天,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尽显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那么土家族六月六具体有哪些特色习俗呢?接下来就由老黄历来为大家解说这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且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六月初六,是汉族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流行。这就意味着,虽然六月六是土家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并非本民族所特有,它既有汉族节日的史影,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垕蒙难之日。相传,覃垕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

在刑场上,覃垕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皮晒干,扎成覃垕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垕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

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

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

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绝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家家户户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称为“六月六,晒龙袍”。

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与年有关的习俗是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垕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反映它因地而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储存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

事实上,六月六晒龙袍也是汉族的一个比较悠久的传统节日,至今在很多地区仍然流行。扬州有一个关于“晒龙袍”的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当然,晒龙袍之俗绝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间即已形成。农历六月初六,汉族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可见,六月六晒龙袍之俗是土家族受汉族习俗影响,结合本民族传说而形成的,并非本民族特有的习俗。

尝新谷之俗亦非土家族固有的习俗,而是湘鄂西苗族的传统习俗。至于祭祀向王和土王为主的祭祖习俗、以烧黑神为代表的祭神习俗及以祭祀太阳神为代表的祭日习俗,只不过是土家族祭祀习俗在这个特定节日的集中体现,从而增强了这一节日和祭祀性。因此,六月六既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又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4、土家族特色小吃,与众不同的风味

特色小吃在各种步行街上也是非常的常见,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的象征。提到土家族的特色小吃,小编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土家族酱香饼以前学校旁边总是特别多。本期小编就要带你去小吃文化大全看看土家族特色小吃。

炕洋芋:洋芋又称土豆,曾是山里人的主粮之一。炕洋芋是其多种做法、吃法之一种,煮半熟后去皮用猪油、菜油文火慢煎即可,尤以漆树籽油为最佳。原本为变换口味,便易下咽,现已经成为一道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苞谷饭:农妇将大米煮半熟,拌以苞谷粉,用木甑蒸熟,做成苞谷粉夹米饭。色泽鲜亮,黄里透白,美其名曰:金包银。过去是农人补给生活的上品,现时为补食粗粮的佳肴。

土家酱香饼:酱香饼是一种与千层饼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新饼,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相当火爆,数十人排队等后已成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其实这是一项阳光工程,主要是考虑到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以及低收入人群,这种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已经让很多人发财致富起来。

腊香肠:腊香肠的做法比腊肉要稍复杂,一般是把猪肠刮到只剩肠衣,然后把拌好作料的猪肉灌进肠衣扎成一段一段,然后用松枝造烟熏制一个冬天而成。以前外地上学带到宿舍,往往成为室友们争相哄抢的对象。

5、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土家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重庆,其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能歌善舞。土家族对于巴蜀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其风俗文化特色吧。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人口总数在100万左右。其族源来源于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蛮中的广廪君之后和被称为长沙武陵蛮的盘瓠之后。由于他们居位在西、辰等五溪上,故古时又称为五溪蛮。

土家族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

传说土家的摆手舞来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军队的“前歌后舞”,即汉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学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词”,曾对盛唐以后的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土家族戏剧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传着土家族的傩愿戏(又叫傩堂戏);在石柱一带流行着一种源于傩戏而又不同于傩戏的“土戏”。

在土家地区,往往土家与苗族、汉族交错而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则是土家族和苗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重庆的苗族源于古代的“五溪蛮”和“黔中蛮”,和土家族、汉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栏式的“吊脚楼”民居和建于江河上的风雨桥、土花被面、蜡染织品、油茶汤、糯米糍粑、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独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6、猜你喜欢:

标签: 土家族人口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明星  土家族服装  土家族的服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美食  土家族节日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720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