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马派相声特点,马派相声传人有哪些 马派相声特点,马派相声传人有哪些人物

来源: 最后更新:24-01-10 07:19:50

导读:

1、马派相声特点,马派相声传人有哪些
2、马三立的相声特点,马三立单口相声段子赏



3、猜你喜欢:




1、马派相

文章目录:

1、马派相声特点,马派相声传人有哪些

2、马三立的相声特点,马三立单口相声段子赏

3、猜你喜欢:

1、马派相声特点,马派相声传人有哪些

马派相声其实是由最早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创立的。而马德禄是马三立的父亲。所以在现在的马派相声中,我们能看到马派的代表为:马三立和马志明。那么马派相声创立的特点是什么,除了代表的两个人还有什么其他的传人吗?一起到戏剧文化看看吧!

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内容上善于刻划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马派艺术,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

2、马三立的相声特点,马三立单口相声段子赏

马三立老先生对相声界做了很大很大的突出贡献,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可谓是全面。马三立相声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介绍马三立。

马三立先生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如果说侯宝林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多项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于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

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还会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相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诗句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马三立在相声表演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与追求。

众所周知,马三立相声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朴素,说表的语言比较粘连甚至显得有些零碎和嗦,个别节目在轻声絮语的说表中,不时还会出现口头表述所常有的语病,可听着却使人感觉如聊家常、如遇故知,亲切随便中会突然迸发出机趣与幽默。他的相声表演风格是自然散淡的,犹如传统的太极推手,“包袱”轻易不会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钧、一语中的,使人久难忘怀。

其代表性节目如《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卖挂票》、《黄鹤楼》、《开粥厂》、《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10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体现着他的表演风格。马三立的相声,从文学脚本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情节和人物于是成为马三立相声文学的两大支柱。“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又使得表现的内容更细腻、更可信,也更具艺术上的感染力与讽刺审美的便利与张力。

马三立的相声说表因着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具体与延展,而在思维上属于归纳式的升华与浸染。从而导引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姿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是“自嘲”式的;在艺术的展示手法上,马老体现着“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刻;在思想展示的类型上,他通俗而质朴;在风格的价值回归上,马老以相声艺术的传统精神演绎着无处不在的平民心态与生活风情,长于写实。

天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艺术渊源,使得马三立不仅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的修养深厚,而且极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了解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艺术被视为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朴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艺术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风味浓郁的“津门相声”。

3、猜你喜欢:

标签: 1分钟单口相声段子  刘宝瑞经典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大全  单口相声演员  单口相声短篇  搞笑单口相声  搞笑单口相声段子  短篇单口相声  简单的单口相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3034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